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星先生正在審稿
李星
蜀河口位于陜南旬陽市蜀河鎮(zhèn),為旬陽市、白河縣、湖北省鄖西縣交匯處,雞鳴兩省三縣聞。漢江橫貫東西,湯湯的江濤聲穿越千年,激昂的船工號子、悠揚的馬幫駝鈴猶在耳邊。登上熱鬧的碼頭,走過曲徑蜿蜒的青石街,看正月十五燒獅子、吃“八大件”、玩“撥牛”游戲……這座古老小鎮(zhèn)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陜鄂秦巴群山之中,透過歷史長河發(fā)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安康作家楊才璉與馬伯友合著的《蜀河口》這部長篇小說,呈現(xiàn)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字里行間如歌如泣訴說著漢江文化,講述著陜南民國傳說。輕輕拂去歷史塵埃,映入眼簾的是一幕幕精彩的人生悲喜劇,亦能撿拾到素有“小漢口”之譽的蜀河口由盛及衰的那段滄桑歲月。
小說以清末民初為背景,受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東西隴海線與南北京漢、漢廣、漢川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水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被陸運火車、汽車運輸方式取代,漕運被擠垮;長江流域特別是漢江入川、入陜交通運輸支柱作用迅速下降。中央管治力量趨向鐵路沿線和大中城市集中。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內(nèi)憂外患,國民政府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漢江航道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三千里漢江,灘險水急,地方政府無力維護,各利益相關方、門道幫會等五花八門組織乘虛而入,占山為王,群雄逐鹿,重構勢力范圍,黑惡、腐敗分子沿江為非作歹。好端端的黃金水道被各地層層設卡分割得七零八落,沿途一段一關一卡盤剝航運,官商勾結,官官相護,魚肉百姓,更有土匪殺人掠貨掠船,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交易風險和成本明顯提高,經(jīng)濟嚴重受損。漢江重要碼頭、物流集散地——蜀河口未能幸免,從此走向了衰敗。
蜀河口是由行會、幫會、地方軍政官僚構建的一張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wǎng)。“義”與“利”始終是所有沖突的開端和終結,亦是小說緊緊圍繞的主題。
生動的人物虛擬參與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外圓內(nèi)方的陳六爺,豪氣干云的吉運昌,窮兇極惡的熊亭義,世故圓滑的徐長安,見錢眼開的于拔毛。包玲兒智斗熊團總,吉運昌死戰(zhàn)黃教頭,陳三初掌航會,孫長林三入蜀河口……時而讓人怒發(fā)沖冠,時而讓人喜笑顏開,時而叫人拍手稱快,時而又叫人扼腕嘆息。
作者沒有采用長篇小說固有的“眾星捧月,突出主角”的敘事方法,而是通過“由盛及衰”這一個完整的大故事串聯(lián)出古鎮(zhèn)上這群有血有肉的人物,使他們每個人都在一定場景小故事中擔當主角,每個故事間層層疊疊如網(wǎng)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部人生百味大劇。在正與邪、善與惡、愛與恨的拉鋸戰(zhàn)中顯露人性,使讀者在緊張驚悚或纏綿有趣的故事進程中了解到安康旬陽蜀河口和陜南及漢江民國歷史、時代風云。
陜南的漢中、商洛、安康三地,開門就見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在襄渝線建成前,陸路交通困難、道阻且遠。而漢江近川渝,連秦楚,通長江,較深山野嶺猛獸襲擊和抵御其它災害,漢江碼頭周圍是最安全、信息最發(fā)達,也是最易取得生活、生產(chǎn)資料的地方。江上舟楫穿梭、帆影如云,岸上物資分揀、轉(zhuǎn)運、交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船員、雇工、商賈帶來的原籍民俗民風在碼頭集鎮(zhèn)匯聚融合。不同于陜北文化的高亢、粗獷與激揚,也不同于關中文化的渾厚、博大與精深。數(shù)千年星移斗轉(zhuǎn)大浪淘沙,沉淀在漢江碼頭上的風俗習慣融進了川渝、秦巴、楚豫移民文化符號:守規(guī)矩,愛方術,敬鬼神,擅民歌,樂天好酒、包容互鑒的陜南碼頭文化特色多了幾分矜持、豪爽、重信守義的江湖底蘊。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曾經(jīng)寫道:“旬陽之蜀河鎮(zhèn),系水陸貨物交卸之所,客商輻輳,人煙稠密,由蜀河溯流而上,即赴省之大道”。清漢中知府,在《三省邊防備覽》中稱蜀河:“上溯興漢,下達襄樊,北通商洛,騾馬馱運,賈客云集,為漢江之都會”。
蜀河口是古老的,也是鮮活的,小說中的黃州館、楊泗廟,至今仍人流如織;青石階、石板路,迎來送往,來了走了走了來了千百年;街邊的老鋪子,仍可以一壺茶坐到天黑。仿佛是現(xiàn)實里的夢境,抑或是夢境里的現(xiàn)實。可以說,這部小說是在這片堅實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所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如船只、碼頭、會館、廟宇、宅院和非物質(zhì)形態(tài)的風俗、行規(guī)、禮儀、道德風氣,共同構建了小說的精神大廈。該書詳盡描述了陜南秦巴地區(qū)漢江流域的民風民俗,突現(xiàn)出很高的的文史學價值和政治經(jīng)濟學價值。
祖國版圖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有博大、綿長、巍峨、奇峻之美,漢江發(fā)源于此,千萬條山澗清泉匯溪成河流入漢江,奔向大海。漢江有六成水出自于陜西,是長江最長支流,養(yǎng)育了千萬代子子孫孫,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漢江文化。當漢江之水沿南水北調(diào)管線流到北京,惠及沿途一點七億百姓時,很有必要將代表漢江文化的《蜀河口》的美麗傳說和三秦父老鄉(xiāng)親的美好祝愿隨水而行,傳遍大江南北。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么吃“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這碗飯?漢中市寧強縣由一部長篇小說《青木川》改編的《一代梟雄》,引爆文旅結合模式,成為漢中寧強發(fā)展的新引擎、新路徑、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長篇小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使西安成了今年春節(jié)全國最火的旅游打卡地。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古建筑,而是依附于建筑流傳下來的文化和精神。三秦大地,每個地區(qū)每個時期都有代表自身標記的輝煌歷史。有故事、有靈魂的建筑,都有可能是代表當?shù)靥厣臍v史文化。如果撇開當?shù)氐臍v史風貌,千篇一律、一擁而上格式化改造成大理石、青石板,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地面、街道,建筑物仿古磚貼面,臆造景觀、風景區(qū),那就不是特色,也不是文化自信。
《蜀河口》書中提道:“清嘉慶六年,興安府(安康市)知府周光!堆柨h創(chuàng)修蜀河石堡記》:‘堡周四百余丈,土筑石甃,插地四尺,外高一丈八,基厚盈尋,疏為五門,樓櫓備具’。”還有蜀河《花鼓戲》唱詞:“石頭城里石塊墻,長條石頭石板房。細鏨鑿齊小石填,石頭砌坎做護擋。石板桌子石條椅,石板隔斷分主廂。卵石當?shù)视咒伒,冬天暖和夏時涼。石碾石磨石辣錘,石槽石缸石臼撞。巖石碼頭石搓板,青石白石閃金光。石猴石獅石神龕,實心實意好心腸。”其實就是在告訴讀者這塊土地原本的模樣。
古跡、民風民俗、文字記錄包括文學作品等,共同構成屬地歷史。當全球化、信息高科技的影響滲透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時,歷史傳統(tǒng)文化也正悄然演進,在新舊磨合中尋找自身定位和生存空間:如競技運動粗獷、激烈的“蜀河撥牛游戲”消失近30年;蜀河“非遺項目”宴席“八大件”缺了隆重儀式感,在向小型化、即食化、大眾化發(fā)展中能否走出大山?又如非遺項目“蜀河燒獅子”,原本赤身“舞獅”與噴火花攻防互動娛樂的鬧花燈游戲,演變成“防火衣護身”追著“獅子”跑。雖多了流光溢彩、火樹銀花的視覺感, 然而“獅子”少了威猛,成了見“火”就逃的“軟柿子”。能不能在不減少視覺、聽覺沖擊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將“火花”的熾熱度降低,改為“冷火花”,增加互動娛樂性?在陜南鄉(xiāng)下,家家年年都有燒甜干酒、柿子酒、拐棗酒、玉米酒的習俗,來客“以酒代茶,不醉不歸” 的民間傳統(tǒng),正向“隨性而飲,適可而止”的現(xiàn)代禮儀進化。
《蜀河口》書中搜集整理了散落在陜南民間歷史長河中的秦巴文化、川楚文化、漢江文化,沒有采用“說明書”式的邏輯推進、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參與在故事情節(jié)中,生動、有趣、耐看。對挖掘、保護、傳承、發(fā)展?jié)h江歷史文化有著深遠的重要參考價值。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銅為鏡可正衣冠。書中熊亭義為官一方禍害一地:假借維修楊泗廟、碼頭、朝陽洞之名向上虛報工程套取撥款,向下攤捐納稅,將文物、工程款中飽私囊,年年修,始終不完工,成了他的“搖錢樹”,成為地方?jīng)]完沒了的“釣魚工程”;熊亭義買官賣官、行賄受賄、欺男霸女、為非作歹、蠅營狗茍,最終落得個碎尸萬段的下場。
《蜀河口》書中表現(xiàn)出的追求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仗義不屈的精神讓人感動,難以釋懷。此書能不能成為陜西的第二個《青木川》、第二個《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拭目以待。正如徐則臣先生(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所講:“如果說現(xiàn)存的歷史古跡是蜀河口的有形遺產(chǎn),那么,《蜀河口》則是蜀河口靈魂與風貌的獨特紀念。”“一部《蜀河口》,一段民族史。”賈平凹先生(著名作家,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盛贊這是“近年陜西文壇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陳彥先生(著名劇作家、作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評價說:“這部小說更像是詠唱歷史恒常演進生命涌動不息的大地頌歌。”諸位專家的點評和肯定,足見這部小說的厚重與魅力。
這是一部呈現(xiàn)出濃烈鄉(xiāng)愁與摯愛的優(yōu)秀之作。謹向兩位年輕的作者祝賀、致敬。
(作者系著名文學評論家、原茅盾文學獎評委、《小說評論》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