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濤青春年少時,受其父親的影響,便喜歡上了文學。變成鉛字的第一篇作品,是一首名為《我愿》的小詩,刊發(fā)在1982年2月7日的《安康日報》上。從此,青蔥歲月里的他,便和文字結上了緣分,也和《安康日報》結上了緣分。
其父是一位解放初期的漢中農(nóng)業(yè)學校中專生。帶著一身詩意,他從漢中分配到了嵐皋工作。杜文濤1962年11月出生在嵐皋縣城。后來,杜文濤去父親的老家南鄭縣玉泉上學,又去西安讀了幾年成人大學中文專業(yè)。
杜文濤一路走來,先是新聞,后是公文,先在嵐皋縣廣播站從事編輯和記者,后被調(diào)去縣政府做了文字秘書。有一段時間,還被調(diào)去安康行署研究室任過《安康經(jīng)濟》雜志副主編。
最早,杜文濤寫詩,寫小說,寫報告文學。后自覺散文最能表情達意,隨心隨性,便多青睞這舒緩恬適、地氣最濃的文體了。
因文學的原因,相識杜文濤已很多年了。那時,他在嵐皋縣旅游局局長任上,后任文廣局局長,兼著文聯(lián)主席、作家協(xié)會主席。行政是他的主業(yè),看書創(chuàng)作是他的業(yè)余愛好。行政是要動的,寫作是要靜的,杜文濤便在這動與靜、靜與動之間轉(zhuǎn)換著。
行政人愛好文學,或者說文學愛好者從事行政,看似不搭調(diào),但行政拓人胸襟,文學添人靈動,行止有度,妥帖適意了,兩者并無缺口,還可透出亮光來。杜文濤給人的印象,似乎便是這樣的一位人物。
杜文濤主編了逾20部地方文化書籍。其中由《嵐皋民間傳說》《嵐皋民間歌謠》《嵐皋詩文遺存》《嵐皋杜氏家規(guī)》《嵐皋巴文化簡明讀本》《嵐皋歷史掌故》6本一匣共120萬字組合而成的《嵐皋歷史文化叢書》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出版,成為嵐皋歷史文化集大成者。他主編的《嵐皋旅游文化叢書》獲得市政府第二屆安康市文學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獎。他編輯的《嵐皋杜氏家規(guī)》走進中紀委網(wǎng)站“中國傳統(tǒng)好家規(guī)” 欄目,使唐代詩人杜甫之后裔嵐皋杜氏展現(xiàn)在全國人民面前。他主編的《巴文化與嵐皋》,使嵐皋躋身進入中國泛巴區(qū)域,找回了巴山人及嵐皋文化的根。他主編的《嵐皋民間傳說》獲得了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陜西卷編纂工作搜集整理獎。他主編的《嵐皋民間歌謠》獲得陜西省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榮譽獎。他主編的《嵐皋民歌50首》《走近嵐皋》《嵐皋記游》《寫意嵐皋》《筆墨嵐皋》《嵐水情深》《嵐河兩岸披錦繡》《嵐河與您相伴》《小河漲水》《嵐皋古樹名木譜》《嵐皋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嵐皋文物志》《嵐皋文化廣電志》《嵐皋導游詞》等地方文化專著,已成為珍貴的嵐皋地方文化產(chǎn)品。
編書是他工作職責可勾連的事,卻多是他自找的事,費心費力費時的事。他愿意做,他想多做些事,對得起自己的職位,對得起蘊藉自己小名的嵐河。
行政之余,編書之余,他沒忘卻文學創(chuàng)作。先是寫作出版了報告文學集《創(chuàng)業(yè)巴山》,再是寫作出版了散文集《巴山深處》。2015年底他退居二線后,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迄今,他寫作出版了《家在巴山》《山有木兮》兩部散文集。他的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陜西日報》等報刊。散文《老蔭茶樹》《神州處處有英雄》,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刊發(fā)后,先后入選初中語文課外讀本和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犊创珠肌吩凇度嗣袢請蟆房l(fā)后,入選人民日報文藝部編選出版的《遇見一棵樹》精品散文集!肚雍庸P記》獲得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屆“美麗中國”全國游記征文評選優(yōu)秀獎。
杜文濤1997年加入省作協(xié),202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著名作家、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朱鴻在為杜文濤散文集《家在巴山》的序言里寫道:杜文濤應該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作家,這種人格意象一再從其作品中浮出。進退適宜,行止不失規(guī)矩,即使作品的題材,也多選擇可以反映家國之情和賢士之德的題材,并表現(xiàn)著溫柔敦厚的詩教。
淺秋好時節(jié)。河邊有樹,樹上有鳥。我和杜文濤在繞著縣城的嵐河邊上信步而行,隨意而談。談及散文創(chuàng)作,杜文濤說:散文從小處萌態(tài),亦在新時期里分蘗壯枝,向大散文走進,篇幅由短向長,主題由微見強,繼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傳統(tǒng),單章數(shù)萬字,甚至獨篇成書。閑來從晨到晚閱不盡一篇,沒了散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短和小了。心靜時數(shù)天讀完一篇散文,覺得內(nèi)涵分量還是與長長的篇幅相般配。生活是多彩的,文學也應多姿,小也好大也好,短亦可長亦可,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都是人喜愛的,也是我所喜愛的。宋末櫻桃進士蔣捷曾填詞:“人愛曉妝鮮,我愛妝殘。翠釵扶住欲欹鬟。印了夜香無事也,月上涼天。”
我問他近期在寫啥?他答:研究了些地方史料,寫了一些地方歷史文化散文,都是嵐河邊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些舊事。
我望了望我倆身邊的嵐河,河水清亮亮的,悠悠地往前淌著。
(梁真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