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筆者從平利初中畢業(yè)后到安康農校上學,那時學校設在恒口,校舍是利用恒口街西的廟宇改建的。建國伊始,百廢待興,交通十分落后,僅有的一條漢白公路上很少見到汽車。因家貧手頭拮據,即使偶爾有汽車,也無錢乘車。家在平利縣長安鄉(xiāng),每次上學都是邁開雙腿“一二一”徒步3天才到校,沿途除翻越女媧山,牛蹄嶺外,余則沿著漢白公路前行。幾百里路的長途跋涉,對于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來說可不輕松,把人走得腿腳僵硬,腰酸背脹,蓬頭垢面,疲憊不堪。
1957年秋季開學前,我步行到了安康城,誰知天公不作美,滂沱大雨鋪天蓋地而來,從頭天下午一個勁兒地下到第二天早飯后才停。開學在即,我急著按時到校,因此,雨一停,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漢江邊的西津渡。
漢江既是安康人的母親河,又是阻斷交通的天塹。1936年倉促修建的漢白公路,雖是簡易的泥沙路,卻是陜南唯一可通行汽車的交通大動脈。漢白公路在經過安康城時,在七里溝被漢江隔斷,來往于兩岸的行人車輛必須乘渡船過江。當年的西津渡,是連接漢白公路的水碼頭。
在西津渡朝江中一望,把人嚇了一跳。持續(xù)一天多的滂沱大雨,使江水暴漲,江面比平時寬了三倍。平日澄澈清碧而又溫順的漢江,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頭狂暴的猛獸。江中濁浪翻滾,波濤洶涌,咆哮著奔瀉而下。其陣勢令人望而生畏、膽戰(zhàn)心驚。當時,江邊已有不少急著過江的人,因江中水勢嚇人,連水中蛟龍的艄公也視為險途,不敢冒險擺渡。后來,艄公經不住眾人的軟磨硬纏,才答應試試看。一葉扁舟載了20多人。船剛離岸還較平穩(wěn),誰知一到江心,就險象環(huán)生,風大浪急,渡船就不由艄公擺布了,時而在漩渦中打轉轉,時而像醉漢一樣猛烈地左右搖晃。江水不時濺進船里,嚇得一船人大呼小叫,哭爹喊娘,我被嚇得渾身篩糠,雙手死死地抓住船舷,心想這下可完了。面對如此險情,盡管艄公拼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無濟于事。渡船在江中漂蕩,聽天由命。幸虧艄公是久經風浪考驗的撐船老手,遇險不驚,沉著應對,想方設法傾力使渡船保持平穩(wěn)。渡船沿江而下,漂流兩里多,終于化險為夷,好不容易才靠了岸。被嚇得魂不附體,面如死灰的一船人,這才如夢方醒,急急忙忙跳上岸,長長地吁了一口氣,不由得異口同聲地喊叫,“我的媽呀!差點兒見了龍王爺啦!”
這次渡漢江,險葬魚腹,可謂死里逃生。雖時隔半個世紀,當年渡船江中遇險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還心留余悸,仿佛如昨。
喜看盛世安康城,天翻地覆換新顏。雄偉壯觀的漢江大橋(一橋),漢江關廟大橋(二橋),七里溝漢江大橋(三橋)與即將竣工的漢江四橋(東大橋),巍然屹立江上,猶如道道彩飛架,昔日天塹變通途。即使遇上再惡劣的天氣,任憑江中浪滔天,橋上也是車水馬龍,人流如織,人們永無冒險渡江之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