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燕
《梁家河》,是完全能把人們的視線從手機里拽回到墨香中的一本好書。
讀完《 梁家河》,讓人先震撼而后又歸于平靜,似一股正氣撫慰了人們浮躁已久的心靈。此書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習近平始終保持著一種家國的情懷,而最讓我產(chǎn)生共鳴的則是做人要有信念,且在實踐中怎樣堅守并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追求。
從城市娃到大隊書記,從被“流放”的“黑五類”子女到被推薦成清華大學的大學生,七年間習近平是怎樣熬過了生活和心理困境?在那片貧瘠的黃土地,他又是怎樣像柳樹一樣頑強的成長?一起下鄉(xiāng)的戴明說:“習近平從來不訴苦,也不抱怨,很堅強,見多識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實在”。 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怨天尤人,面對工作不問得失,埋頭苦干,這種樂觀和自信、堅強和奮斗的精神,都值得我們?nèi)フJ真思考和學習。
良好的家教必有不一般的素養(yǎng),年輕的習近平有著一顆堅定的心。除了向人民群眾學習、從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還不斷用知識來豐富和修煉自己。他讀名著,也讀雜書,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在書中尋找光明照亮困難之路,堅定理想信念。
剛到梁家河,他過“五關(guān)”、團結(jié)群眾、為老鄉(xiāng)解決生活和生產(chǎn)上的問題,難題一個接著一個,但他懂得“唯有實干是硬道理”。“一碗水端平”、“做行動上的巨人”、“巧干不苦干”等都是年輕的習近平從實踐中獲得的人生大學問,樸實而實用。沒有白受的苦,沒有白走的路,經(jīng)歷即財富,他給了習近平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堅定理想信念的資本。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當年淳樸的梁家河人接納了一個不滿十六歲身處逆境中的少年,而日后這個少年用一生的心血回報著偉大的人民。今天好光景日子的梁家河就是當年最大的福報。善的力量是偉大的,所以我們身在何處都要堅守做人的底線,做好事、做善事,傳播好聲音、弘揚正能量。
一個人,走過一生就應該給社會給他人留下點美好。我是誰?到哪去?怎么走?梁家河雖是一個小地方,但在這方土地上發(fā)生的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卻給了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